1、玉璧
器面装饰丰富,有的满饰规整有序的谷纹、乳丁纹、蒲纹等,并常留有网状的地纹线条;有的与战国璧一样,琢有双层组合纹,一般内圈为谷纹或蒲纹,外圈是兽面或凤鸟纹,线条粗细相衬,舒展流畅,边缘平齐,不像战国那样锋利;还有的则是在璧面直接镂空或浮雕出各种动物造型,同时阴刻纤细的游丝线条;而精美的玉璧,往往跃出圆形的璧面,在外缘或孔内,镂空雕琢出生动活泼,矫健威武的龙、凤、螭等神兽形象,可谓是汉代玉璧的代表作。
出廓玉璧,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2、玉圭
形制同战国时相同,上端为三角形,下端呈长方形。器体较厚,但大小不一,同时边角规矩,表面平滑,多光素无纹,有的底边中央有一穿孔。
汉代玉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3、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敛服,形式与人体结构比例相同。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通体均以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玉片及金、银、铜丝等缀结组成。玉片多光素,四角有穿孔,正面光洁,一般背面不加碾磨。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河北省博物馆馆藏。
4、玉塞
由于汉人深信“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因此,便用玉雕成一定形状,分别置于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门、生殖器等九窍处,意在防止体内“精气”由九窍逸出,防止尸体腐坏,使死者为之不朽。这是一种专门为送葬而制作的玉器,一般工艺简单,并较为粗糙。
汉代玉覆面,上海震旦博物馆收藏。
5、玉猪
圆雕成长条柱状的伏卧形,背部浑圆,周身无任何装饰,仅用几道较宽的轮廓线分别表现出猪的双耳、四肢等,器体底部则随形琢成平面。此外,在猪的下颌与尾的顶端常琢有一横向小圆孔。虽然也有一些玉猪简单的雕出了头部的五官及腿、蹄足等,但仍不失其大型。
汉代玉握猪,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
6、玉蝉
形体扁平,中心稍后,似舌状。头部双目外凸,颈部常斜磨出一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紧紧收拢于背部,翅端呈三角尖峰状,胸部用斜线或交叉线表示,腹间往往饰有3~5道阴线,用以表示腹纹。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犀利干净,素有“汉八刀”之称。
汉代黄玉琀,长6.3cm,宽3.2cm。故宫博物院收藏。
7、玉枕
器体呈长方形,一种为整块玉料雕刻而成,中心略凹,两端弧凸,表面刻有勾连云纹;一种是以铜为框架,然后再镶嵌琢有花纹的玉片,工艺十分精美;此外还有一种是由玉片粘合而成的玉枕,制作较粗,可能是冥器或葬具。
8、玉璜
西汉玉璜基本继承了战国晚期玉作风格,东汉玉璜数量较少,已趋衰落之势,工艺图纹亦较简单粗糙。魏晋南北朝时期,璜面多光素,仅具有形,汉以后少见。
西汉中期 龙形玉璜,长11.3厘米, 宽1.7-1.9厘米 ,厚0.5-0.55厘米。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龟山汉墓出土。青玉受沁呈灰黄色。璜呈扁平弧形,遍饰谷纹。两端为龙首,作张嘴睁目状。中部上下两处有对钻小孔,作穿缀系挂用。南京博物馆收藏。
9、玉环
数量较多,样式丰富,环面图纹主要有谷纹、蒲纹、绞丝纹等,还有的直接琢成盘绕的绳索状。最具特色的是龙、螭形环,作品常将龙、螭之体卷曲成环,口衔其尾,十分巧妙。一般头部刻画细致生动,浑圆的身躯则以浅浮雕或阴线琢出隐约的线条。后仿者较多,但工艺粗笨。
东汉玉环,直径10、孔径4.7、厚0.35厘米,江苏省扬州市甘泉老虎墩汉墓出土。
10、玉觽
多为扁平角状,顶端常雕成龙、凤或兽头之形,其下以镂空加饰阴线的技法进行刻画装饰。造型图纹较战国复杂,线条也日渐优美,舒展流畅。有的还在拱起的背部又镂空出一组鸟首纹,极为别致。汉以后玉觹减少。
汉代 玉觹,南越王墓出土。
11、玉佩饰
常用镂空的手法并根据玉料和构图,雕成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主要有扁方形的龙凤组合,有圆环状的、体态扭曲的蟠螭纹、龙凤纹和椭圆形的双兽连体饰等,特别是这些神兽的身上多装饰有极为纤细的,可能是表现动物毛皮和禽鸟翎羽的线条,俗称游丝毛雕。其婉转流畅,柔和优美,失去了战国时期那种犀利险峭的工艺风格。
12、韘形佩
因其形式从玉韘演变而来,故名。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器体较扁薄,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常见的一种佩饰。
13、玉舞人佩
形制比较规范,多呈扁片长方体。舞人皆为女性,身着长裙,扭动细腰。一只长袖甩过头顶,另一只弯曲于腰间。头部无明显发式,五官刻画简单,工艺也不甚精细,但舞姿动感十分强烈。上下各有一穿,以供穿系佩戴。
西汉晚期,玉舞人,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
14、玉翁仲
立式男性人像,多圆雕成型。其身穿长袍,细腰,双手合抱于腹部,上身似有些耸肩缩颈之感,头部五官用阴线表示,穿孔多在腰间,或从头顶到腰两端作人字形。造型、工艺均很简单,是汉代用以辟邪的一种佩戴物。
东汉玉翁仲 ,高4.1厘米。1980年江苏省扬州市地邗江甘泉双山2号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15、圆雕人像
满城汉墓出土1件,写实性较强。玉人身穿宽袖右衽长袍,腰系方格纹宽带,正襟危坐,双手凭一小几。脑后束发,头戴小冠,并将冠带系于颌下。通体描绘的极为细腻真实,或许正是汉代某位贵族人士,也可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生活雕像。
16、司南佩
长方工字形,器体较厚,表面鼓凸弧圆。四边斜向磨出薄边或碾出凸棱,中央凹缺,似工字。器体上端常雕一小勺,下端琢饰一小凸面,似为指方向的勺形司南。穿孔或在中间凹缺部位,或在顶端小勺处,多为东汉作品。
东汉司南玉佩 ,长2厘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三墩东汉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17、刚卯、严卯
方柱形,大小不等,中心均有一孔,四面刻有辞文。字体浅细,笔画较为潦草,而且方折生硬刚直并有毛道。此器为汉代首创,后仿者,字体规整,笔道粗深。
18、玉铺首
一般为扁平长方形,正面中央琢一威武的兽面,同时充分利用透雕、浮雕和线刻等技法,使其凹凸起伏,增强立体的效果。陕西茂陵附近出土的一件青玉铺首,形体硕大,重达10.6公斤,除中央的兽面外,两侧还分别雕饰四灵纹,使其更加神秘威严。
汉代四神纹玉辅首,通高34.2、宽35.6、厚14.7厘米,重10.6千克,灰绿色,下有凸钮,四角略弧圆,分别碾琢其时流行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器物下方以环钮为鼻梁,上连粗眉和暴起双眼,形成大兽面,下缘则以8条竖纹勾勒出宽大的排牙。图案化的形象庄严凝重,工艺精美,线条运用刚柔相济。这件器物出土于汉武帝茂陵,是汉代蓝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该文物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19、玉印
玉印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较多,绝大多数的为官印和私印。主要有方、长方或圆形,其中以正方为多。一般器体较小,边长约在20厘米左右。印钮多作覆斗形,也有少量圆雕兽钮和螭钮的,形象颇为生动。印文有篆、隶等,此外,还有一些肖形印。
西汉吕后的“皇后之玺”,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20、玉带钩
汉代带钩数量较多,形制各异,钩头有龙、螭、兽、鸟、鸭首等,钩面除光素或琢有勾云等几何形纹外,还出现了浮雕螭纹的式样,其随形盘绕扭动极富神韵。钩钮多在近尾端或钩背中部。
西汉玉带钩,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
西汉铁芯玉带钩,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21、玉剑饰
剑饰较之战国,数量增多,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动巧妙,碾磨的圆润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玉辟邪
是一种幻想中的神兽,亦为瑞兽,大多圆雕而成。一般是头生双角(或独角),张口露齿,上唇多呈人字形,双目圆睁,显得十分凶猛。身体曲度较大,胸部鼓凸,并刻有S形双翼,腰腹下垂,臂部翘起,尾部碾磨有棱角,四肢粗壮,刚劲有力,具有一种势不可挡的雄壮气魄。此外,躯体上还常用短细阴线、圆圈纹、鱼鳞纹等装饰细部。汉代其他神兽也多饰有双翼,体态健壮生动并用短细线、圆圈纹点缀身躯。
西汉玉辟邪,长5.3厘米。咸阳市博物馆收藏。
23、玉獬豸
圆雕作卧状,昂首挺胸,头顶直立一尖角,双耳竖立,圆眼长嘴,短尾。以阴刻细线勾勒细部。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
西汉玉獬豸,长4.5厘米,高3.7厘米,厚1.6厘米。白玉,玉质温润,圆雕,獬豸[zhì]圆眼昂首,胸肌隆突,双耳竖立,头顶直立一尖角,长嘴短尾,前右腿折叠呈跪姿,蹄足,其余三条腿呈曲卧状,以阴线勾勒体毛,线槽底部未抛光,留有毛茬,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以角触不正之人的神兽。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汉墓,现藏于西安市文物商店。
24、玉马
造型基本写实,昂首张口,头部较长。同时头及颈背鬃毛常用短阴线表示,躯体健壮,并饰有飞翼。尾部上翘末端垂于臀,小腿部位较细瘦。咸阳市出土的圆雕白玉仙人骑马,是汉代玉马的代表作。此外,也有一些作品,仅用玉料雕出马头,但基本形式不变。
西汉玉仙人骑奔马,高7厘米,长8.9厘米,底宽3厘,1966年被当地农民偶然发现而交献给咸阳博物馆,质地为新疆和田白玉,色泽温润莹亮,宛若羊脂。整器由奔马、骑者和底座组成,系圆雕、镂雕而成,出土时用朱砂包裹。马呈奔驰腾空状,两侧阴刻飞翼;骑者头系巾,着短衣,双手扶马颈,右手还持有一束灵芝草;马下衬以底座,上线刻云纹图案。咸阳市周陵镇新庄村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 咸阳博物馆镇馆之宝
25、玉熊
写实性很强,基本为大自然的原型。十分成功地把握住了熊的特征,浑圆的身躯,憨厚的情态,短粗笨拙的四肢,均以简练娴熟而十分准确地线条表现得十分逼真,栩栩如生,从而标志着圆雕玉器在汉代已经成熟。此外,熊体结构轮廓处,常用短小而排列整齐的细阴线来表示皮毛。
西汉圆雕玉熊,高4.8厘米、长8厘米,重136克,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66年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汉元帝渭陵陵庙遗址中出土。白玉,玉质细腻温润,玉色光亮,有少量红璞。玉熊形体肥壮,圆头、圆眼、长吻、粗颈,双耳后抿,四肢短粗有力,足部有阴线纹肉垫,短尾藏于毛发之中,呈蹒跚行走状,憨态可掬,造型生动逼真,手法写实,以简练的技法在熊体上雕琢极少的阴线和少许毛发,以少胜多,通体似无毛而胜有毛,保持了玉质本身的色泽之美。
26、玉高柄杯
杯体较高,呈直壁筒形,底部略收,并连接一喇叭形的高足,底中空,杯面光素,或琢有勾连云纹和乳丁纹。
西汉高柄杯,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
27、角形杯
造型如犀牛角,口部呈椭圆形,杯身常用浮雕或阴刻法琢出龙、螭及勾连的几何纹。图纹疏密有致,而且颇有生气,一般杯底常顺势雕一卷曲的长尾。
西汉角形杯,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相传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虽不能解毒,南越国的玉匠却借题发挥,就着玉石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二千年后玉角杯仍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
28、玉耳杯
器体呈椭圆形,两边琢有长条形耳,杯底收敛、平足,与汉代漆器、铜器中的耳杯造型相同,从汉一直沿用至南北朝。
汉代玉耳杯,江西海昏侯墓出土。
29、玉座屏
河北定县东汉墓发现1件,整体由4件透雕玉片组成。两侧是透雕龙纹的连璧形支架,中间插嵌的两层长条片,均以镂空加饰细阴线的手法,琢出东王公、西王母及凤、鸟、人、兽环绕侍奉其侧的群体景象。这种造型和图纹,在汉代玉器中极为少见,在中国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30、神兽纹玉樽
湖南安乡县西晋刘弘墓出土。造型为直筒形,若汉代铜尊。器身有三道凹带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设一对铺首衔环作器耳,器身浮雕龙、螭及乘云仙人。下部纹饰分成三组,分别以人与龙、虎与螭,龙与熊等为题材。器平底下置三熊足。虽出土于西晋荆州刘弘墓,但从造型及工艺风格看,当为东汉时期的遗物。
东汉神兽纹玉樽,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1991年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