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箭瓶
伍尔夫家族借展 古代投壶游戏,即用箭投酒壶。该翡翠瓶就是投壶游戏中壶的缩小版。
玉带板 14-17世纪
这里展示的大部分玉带板都于明朝制作,时间在14-17世纪之间。
白玉对碗
明-清,16-18世纪
这两只白玉碗组成了完美的一对。
玉剑饰
东周、秦汉,公元前4-1世纪
在剑上装以玉配饰,可以将金属武器的力量与玉石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帮助抵御死亡与腐朽。配饰包括剑首、剑格及剑珌,保护剑鞘不被剑所刺破,同时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
宫廷头饰与发簪
宋或金,12-13世纪;明,15-16世纪
该头饰刻有四条龙的形象,以精细的浅浮雕工艺表现。头饰上有孔,可插入发簪固定于发间。在重要场合,通常文武官员会佩戴类似的头饰。该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类似的头饰相当稀有。
玉蝉
汉,公元前2-1世纪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杯
明,16-17世纪
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
花瓶
金-明,13-16世纪
该花瓶的形状仿制古青铜容器“壶”而来。瓶身的花瓣纹路是一种汉代玉器上常见的图形。
弧形垂饰
清,18-19世纪
这件仿古垂饰很有可能是某件西周玉器的仿制品,但形状和重量都超过它模仿的原物。方于鲁主持撰制的《方氏墨谱》一书将制墨者制造的各种类型墨锭的形状和花纹图样都描绘出来,其中就有这件西周玉器的图案。
镶金边玉杯 清代
清王朝(1644-1911年)前5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自1759年,中国掌管和田玉生产区,使得玉石的供应更加充足。许多莫卧儿玉器都是这一时期收到的贡物,然后中国工匠对其进行仿制。该玉杯表面有莲花浮雕以及茛苕植物,有莲花芽形的杯把。
荔枝纹玉盒;红漆盒
荔枝纹玉盒的雕饰具有漆器雕饰的风格。荔枝象征丰饶以及婚姻生活。
鲤鱼衔莲玉雕摆件
明末或清,17-18世纪
该玉雕的形状为一条鲤鱼在莲花、莲叶间游动。汉语中,“鱼”和代表充裕的“余”发音相同,因此,鱼成了富裕充足的象征。该玉器由苏欣洁(Yankit So Martion)的亲友提供,作为对她的纪念。苏欣洁是中国食品历史学家、作家,也是大英博物馆的支持者。
莫卧儿风格玉碗
清,18世纪
“痕都斯坦玉”外壁很薄,装饰有花形纹路。
方彝(青铜礼器)及带盖容器
商,公元前12世纪;清,18世纪
容器的形状和纹路均模仿青铜方彝而来。在清朝时期,工匠就开始用美玉雕刻此类容器。容器上有乾隆御印。
岩间罗汉摆件
明末或清,17-18世纪
这是一件装饰性玉雕,玉雕图案受到木版画的启发,表现了第五罗汉(佛陀的弟子)坐在岩石间的样子。
叶形杯
唐,8-9世纪
该玉杯形状受到黄金或银质容器的影响,杯身为叶瓣形状,底部刻有一个汉字。
石间罗汉玉雕摆件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
该玉雕表现了第九罗汉坐于石间的样子。人物形象刻画逼真,玉雕上写有汉字。
来通杯(角形酒器)
明,16-17世纪
汉朝时期,中国的宫廷之上十分流行中亚的奢侈品,这种角形造型就是在当时被引进中国的。而杯子上龙头吞杯的样式则可能是后来的发明或者仿古而成。
玉带扣
清,18世纪
带扣(9号)分为两部分,刻有龙腾云间的图案。
芦苇双鱼盘
明末或清,17-18世纪
鸟、鱼戏水的场景图案常常出现在明后期的器具上。该玉盘上刻有双鱼嬉戏于芦苇丛中的场景图案。
玉碗与银碗
宋,11-12世纪
玉碗宛如一只编篮,其原型很有可能是一件金属容器,与它旁边的银碗相似。
莫卧儿罐与杯 18世纪
乾隆皇帝征服新疆后,中国进口了许多所谓的“痕都斯坦玉”,尤其是在18世纪后半叶。其中许多是在北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制作的,还有的可能来自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还有一些可能是新疆本地生产的。通常人们很难分辨这些玉器中哪些是莫卧儿玉,哪些是中国对莫卧儿玉的仿品。
乾隆玉果盘
乾隆皇帝在1736-1795年间统治中国。他是艺术的支持者,在他统治下的许多上等玉器都带有乾隆御印款识。
仿漆器玉盒
该玉盒形状及装饰纹样都模仿漆盒而来。
白玉鼻烟壶
清,18世纪
18块玉带板组合
唐,7-8世纪
这组玉带由两块铊尾、四块正方形带板及十二块稍小的带板组成。带板前面富有光泽,后面则无光。所有的带板在后面都有小孔,可穿入皮带或者布带。像刀一类必要的物件则挂在两条穿在带板狭缝间的带子上。这个部分很重要,因为古代中国的服装上没有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