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脉络玉文化

夏玉之魂牙璋简史

1、中国以及越南北部出土牙璋遗址分布图。在中国史前玉器以及夏商玉器中,牙璋是一种关键而又神奇的物证。此物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山东半岛东部地区,随后又出现于陕北河套地区的神木石峁龙山时代晚期和夏代早期遗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遗址中,牙璋又成为一种典型的夏代玉器。奇怪的是,在保存最为完整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了各类玉器755件,而唯独未出土牙璋。不仅如此,在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晚期墓葬、安阳殷墟花园庄商代晚期墓葬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中,均未发现有牙璋出土。然而在中国的大西南,属于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又都发现了大量的牙璋。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最少在商代晚期,牙璋在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和一些同姓封国中已经废弃不用了,但是在商的一些异姓封国,或者是从夏代未期转而投向商的一些偏远的方国中,牙璋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这包括远离商王朝统治中心的古蜀国。除了最早出现在山东半岛的龙山牙璋,在黄河流域,出土牙璋的夏、商和周代的遗址还有:陕北榆林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侯马盟誓坑、陕西扶风上康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河南许昌大路陈村遗址、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河南新郑望京楼新村、河南南阳望城岗遗址、河南郑州杨庄遗址、河南桐柏县月河遗址等。在长江流域,出土牙璋的遗址有:湖北荆州汪家屋场石家河文化遗址、四川广汉高骈遗址、四川广汉中兴乡、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湖北黄陂钟分卫湾等。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出土牙璋的遗址有:广东增城红花林遗址、香港大屿山东湾、香港南丫岛大湾、广东东莞村头遗址、广东揭阳、福建漳浦虎林山遗址等。而在贯穿中、越两国的红河流域,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越南任村遗址、越南冯原遗址等也都出现了牙璋的身影。

2、关于牙璋的起源与传播,当然要从距今4500年前的山东说起,这一点,中国当代的一些最权威的考古学家早已得出结论。中国最古老的牙璋,有阑,却是没有扉牙的,到目前为止,山东地区还未见有带扉牙的牙璋出土。山东最早的牙璋,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或者说,出土于龙山文化的早期。图中的前3件牙璋,是中国目前仅有的3件有出土记录的,没有残损的山东龙山文化牙璋。从牙璋在山东的分布来看,它们均出现于山东省东部或者山东省东部的沿海,其中海阳司马台出土的牙璋,距离海岸线仅有5公里。从龙山文化早期到夏代晚期,牙璋足足风行了一千余年,但是早期的牙璋,在中国遭遇了极为悲惨的命运。在山东日照两城镇这个最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包括牙璋在内的,几乎全部的龙山玉器均被盗掘一空,它们中的大多数,出现在欧美各国的博物馆。此事最大的“功劳”,当然是侵略者所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则要归功于我们的同胞。图①山东省海阳市司马台遗址出土,墨绿玉,长27.5㎝,刃宽7.2㎝,厚0.5㎝。图②山东省五莲县石场乡上万家沟村遗址出土,石灰岩质,长33.5㎝,宽4.5㎝,厚0.6㎝。图③山东省临沂市大范庄相公街道出土,长32.5㎝,宽7.6㎝。图④美国哈佛大学藏品。图⑤⑥⑦这三件,均为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藏品,尺寸不详。

 

3、图①~⑦全部为美国佛利尔美术馆收藏的牙璋。具体尺寸不详。美国佛利尔美术馆所藏的牙璋,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像完好。问题在于,这些宝贵的遗物早已失去了具体的出土地点。我们可以将它们与山东龙山文化牙璋以及在陕西神木石峁出土的牙璋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些牙璋全都是龙山文化时代至夏代早期的作品,并且绝大多都是用墨玉制成。到了夏商晚期虽然亦有其它色玉的牙璋出现,但仍以墨玉为主,那么牙璋为什么一定要用墨玉制作?这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课题。

 

4、图①和图②,哈佛大学藏品。图③大英博物馆藏品。④中国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出土地点不明。⑤旅顺博物馆藏品,长31.2㎝, 宽9.2 ㎝,厚0.9㎝,出土地点不明。欧美各国以及日本所收藏的牙璋,可以说不计其数。在二、三十年前,当欧洲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些东西均出土于中国,很多中国的收藏家还将信将疑,因为它们即使在中国本土,也是极其罕见之物,当外国人介绍到这些牙璋在中国的具体出土地点时,许多人甚至于对那些出土牙璋的遗址表示闻所未闻。然而这些却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夏民族和夏王朝存在的重要物证,它们大多被侵略者抢夺或者被中国人中的败类出卖了,这真是一个民族极大的悲哀。

5、图①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长49㎝,宽7.8㎝,厚1㎝,墨玉。图②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长48.3㎝,宽8.2㎝,墨玉。图③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长30.6㎝,宽9.3㎝,厚0.4㎝,墨玉。图④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长34.5㎝,宽7.8㎝,厚0.3㎝,墨玉。图⑤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尺寸不详。图⑥陕西省商州市东龙山遗址出土。长27.8㎝,宽7㎝,厚0.5㎝。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牙璋,是夏代早期牙璋的代表作品。在石峁,真正通过考古出土的玉器只有6件,而这6件玉器均是在石峁古城墙上发现的。古代石峁人将一些玉器镶嵌在城墙的石缝中,应有奠基之意,但是这6件玉器中却并没有出现牙璋。

6、图上这些石峁牙璋,都是在石峁当地征集的,在石峁集征的玉器约有一百三十余件,数量算是比较大了,但是品像却并不怎么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据说当地的农副公司在收购这些玉器时,由于当时在神木石峁地区石棺墓葬中出土玉器的数量极为庞大,所以一些品像不好或者稍有一些残损的玉器,均不在收购之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外馆藏的牙璋,其品像总是比国内的好。当年石峁玉器大井喷时的拒收,留下了后来这些可怜兮兮、残缺不全的征集品,幸得如此,否则珍贵的石峁玉器早已片甲不留。

 

 

7、石峁牙璋在中国民间收藏家中大约存有数百件,这远远大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牙璋之数,也远远大于中国所有公立博物馆所藏牙璋数量之总和。然而据统计,石峁玉器流出国外者,竟然达4000余件之多,若非上述这些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所谓“残次品”,几乎没有人敢相信神木石峁玉器的存在。石峁的牙璋,证明了欧美馆藏牙璋的来源,它们并非外国人臆造的中国玉器,而是地地道道的古代中国制造,或者说是中国夏代制造。石峁的牙璋,为我们留下了夏初玉器的原始面目,这些牙璋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山东龙山文化牙璋的制式完全相同,而另外一部分,则已经开始了向二里头夏代牙璋的演变。有了它们,我们才知道山东龙山文化时代的牙璋,是如何演变为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牙璋的;有了它们,我们才知道了二里头牙璋的源头在哪里;有了它们,我们才知道了神木石峁才是夏民族在统一中国之前的居住地;有了它们,我们才发现了夏民族在中国大地上迁徙的轨迹。

 

 

8、图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48.5㎝,宽8㎝,厚0.6㎝。黛绿色,镶绿松石。图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55㎝,宽9.2㎝,厚0.6㎝。黛绿相间色,镶绿松石。图③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54㎝,宽14.4㎝,厚0.8㎝,青灰色。图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48.5㎝,宽8㎝,青黄色。图⑤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35.5㎝,宽6.47㎝,青白色。图⑥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潥河乡望城岗出土,长37.8㎝,宽9.8㎝,厚0.6㎝。独山玉,灰黑色。据说,在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牙璋一共只有五件,而在其中的三件上都镶嵌有绿松石。二里头出土的牙璋,已达到夏代牙璋制作艺术的顶峰,这些牙璋饰有双阑和极细的扉牙,它向我们透露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牙璋的来历。

 

9、图①河南省许昌市大路陈村出土。图②河南省新郑市望京楼新村出土。长39.2㎝,宽10.2㎝,青玉。图③河南省郑州市南郊扬庄出土。长66㎝,宽13㎝,青玉质。图④河南淅川下王岗出土,仅残剩一柄。图⑤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长32.2㎝,刃宽7.3㎝,厚0.7㎝。出土地点不明。图⑥河南省桐柏县月河遗址出土。除了在偃师,河南省还有多地出土牙璋。这些牙璋有的具有神木牙璋的特征,有的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牙璋,有的牙璋应是西周时期的作品。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既然牙璋在晚商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到了周初又开始风行。也许,这是周人以夏王朝的继承者自居,搞的一次夏玉文化的复辟,殷商以东夷的身份推翻了夏王朝,但是夏文化却在中国西部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10、图①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汪家屋场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长35.6㎝,宽8.2㎝,厚0.5㎝,深灰色。图②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汪家屋场出土。长41㎝,宽9.2㎝,厚0.7㎝,浅褐色。图③图④四川广汉中兴乡出土。汪家屋场出土的这两件牙璋特别引人注目,因为这明显是龙山晚间至夏代早期的两件牙璋。石家河文化存在于龙山时期至夏代初期,这个年代几乎于神木石峁遗址相吻合。问题在于,如果神木石峁是夏王国南下的出发点,那么当时远在陕北河套地区的夏人是如何跨越广阔的空间与一个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部落取得联系的?除非这一南一北的两部落有着共同的祖先或者信仰。与此相呼应,在神木石遗址曾发现一件鹰首玉笄,而这件玉笄却是石家河文化的典型作品。我们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猜想:4000年前夏人在北方呼啸而下入主中原,而地处湖北江汉平原的石家河人正是夏人的同盟,夏人远交近攻,与石家河人南北夹击,会师于晋南,然后共同进入中原腹地之河、洛。这两件夏代的牙璋,正是石家河人与北方的夏人联络的信物。

 

 

11、图①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长23.2㎝,宽6.5㎝厚0.7㎝,白色。图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长25.2㎝,宽7.2㎝,厚0.6㎝,黄褐色。图③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长38.2㎝,宽8.2㎝,厚0.8㎝,白色。图④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长302㎝,宽6.2㎝,厚0.6㎝,青白色。图⑤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长66.4㎝,宽9.2㎝,厚0.7㎝,黑色。图⑥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长30.5㎝,宽6.6㎝,厚0.7㎝,灰绿色。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有相当一部分仍旧保留着二里头夏代中晚期牙璋的造型,这说明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失去统治地位之后,她的一些属国仍旧长期保持着夏文化的传统,并没有随着夏王朝的灭亡而一起走向崩溃。在发现三星堆之初,人们就对这里仍保留着大量的夏代玉器而感到惊呀不已,然而三星堆古蜀国的晚期,却已进入了商未和周初的纪年。

12、图①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古蜀国原始宗教祭祀场面。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图②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执璋跪坐人像(头部残损),通高4.7㎝。这个铜像证明了牙璋并不象人们最初所猜测的那样,需要装上一个木柄,而是直接握在手上的器物。

13、图①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长28.2㎝,宽6.2㎝,厚0.7㎝,碧玉质。图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长46.3㎝,宽7.6㎝,厚0.75㎝,雾状黑色与黄褐色相间。图③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21.5㎝,宽3.9㎝,厚0.5㎝,灰白玉质。图④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42.2㎝,宽9.1㎝,厚0.36㎝,墨玉质。图⑤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67.8㎝,宽10.44㎝,厚0.71㎝,灰白色玉质。图⑥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39.2㎝,宽7.3㎝,厚0.71㎝,灰白色玉质。图⑦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30.8㎝,宽5.6㎝,厚0.3㎝,灰白色玉质。三星堆出土的牙璋,上承二里头夏代中晚期的造型,下启中国南部沿海出土之牙璋。前文已述,其实牙璋在商代晚期已不流行或者已不采用,但是为什么在巴蜀地区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商灭夏在中原,但是夏的一些封国在夏亡之后仍然存在了很多年,这些封国可以称之为“残夏”。其二,古蜀国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山川险固,易守难攻。商灭夏后在很长时间内无力南顾,最多只能派使节招抚南方诸族,而并不能对南方诸国进行实质上的统治。

14、图①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28.1㎝,宽15.1㎝,灰色。图②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5.3㎝,宽1.56㎝,厚0.22㎝,墨玉质。图③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4.9㎝,宽1.22㎝,厚0.2㎝,灰黑色玉质。图④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4.8㎝,宽1.24㎝,厚0.2㎝,灰青色玉质。图⑤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42.2㎝,宽8.2㎝,厚0.75㎝,墨绿色玉质。金沙遗址是另一个位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遗址,其年代比三星堆略晚,相当于商未周初。在商代和周初,牙璋文化在巴蜀地区可谓一枝独秀,我们似乎不能断定夏文化在巴蜀地区一直传承着,历经商和西周,但是直到周初巴蜀地区仍可见到夏文化的遗留。在金沙时期,出现了很多尺寸极小的微型牙璋,有的牙璋高度已不足5㎝,这与夏代牙璋常常高达50㎝以上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牙璋尺寸大幅缩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此时的古蜀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

15、图①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6.7㎝,宽1.26㎝,厚0.33㎝,灰色。图②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5.24㎝,宽1.35㎝,厚0.24㎝,灰黑色。图③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30.6㎝,宽8.8㎝,厚0.8㎝,灰白色。图④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25.4㎝,宽6.25㎝,厚0.4㎝,灰白色。图⑤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长15.9㎝,宽4.08㎝,厚0.4㎝,墨绿玉色。据殷墟甲骨文的记载,古蜀国在商时被称为“终蜀”,亦即“崇蜀”,而成都在唐代时便曾称作“崇州”,后又改称“蜀州”。由此看来,蜀与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禹的父亲称之为“崇伯”,所以古蜀国极有可能是夏代王室宗亲的封国,而不是一般的异姓封国或者异族的封国。夏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儿子昌意(崇意),出生于若水(即四川雅龙江),夏族在江汉上游一直有着很强的实力,而他们中的一支曾北上渭水进入黄河流域,又从黄河中游地区向东进入山东半岛。在商代,蜀国被商王朝招抚,成为商的藩属,甲骨文中便有“令彼终蜀协王事”的记载,这表明商王朝为了拉拢蜀国,曾让蜀王前去朝庭做官,但不知蜀王后来去了还是没有去。甲骨文中还有商王朝曾向蜀国派出使节的记载,但派出使节之前,商王还要进行占卜,看看有没有灾祸之事,这就说明了商和蜀之间是互不信任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既微妙而又紧张。在商未,周人联络西方诸侯盟誓反商,蜀国响应,并曾派出大批的军队参与其中。传说周人之所以能灭商,实得“巴蜀之师”相助。这些巴蜀之师,在与商朝的军队对阵时,身穿奇装异服,载歌载舞,视死如归。商人从未见过如此阵容,竟然吓得丢盔弃甲,不战而溃。古蜀国历经夏商两代和周初,当时既已有了青铜,也有了成熟的甲骨文,但是我们无论在三星堆遗址,还是在金沙遗址,均未发见可读的文字,故而夏商时代的巴蜀文明,一时成为千古迷案。古蜀国虽然没有找到文字,但是却留下了中国古代十大神奇文字之一的“巴蜀图语”,这些古老的图符,经过这些年来有关专家的研究,它们与甲骨文以及古代彝族的拼音文字有关,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夏代文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巴蜀图语与夏商文字的关系,还有商代甲骨文产生和演进的过程。

16、图①~③广东潮州地区出土。图④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长5.8㎝,刃宽1.4㎝,厚0.2㎝。图⑤福建漳浦虎林山遗址13号墓出土。残长51.4㎝,宽13.8㎝,厚1.5㎝。灰黑色。图⑥福建漳浦虎林山遗址19号墓出土。残长25.4㎝,宽6.4㎝,厚0.6㎝。黑色。图⑦山西侯马盟誓坑出土。古蜀文明没有亡于夏和商,但却在周初神密地消失了,传说这是周人过河拆桥,当古蜀国以倾国之兵协助周人打败了商王朝之后,周人竟然派兵抄了蜀的老家。于是蜀国之民,纷纷向南逃亡。从四川盆地到红河的上游,蜀人一路来到云南、广西和越南的北部,这就是神奇的中国牙璋出现在越南的原因。位于广汉三星堆的蜀国被摧毁之后,蜀人又在成都的金沙村重建家园,但不久又被摧毁。出现在广西的微型牙璋,正好符合金沙牙璋的特征。

17、图①长21.8㎝,刃宽4.6㎝,厚0.7㎝。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图②越南任村遗址出土。长47㎝。图③越南任村遗址出土。图④越南富寿省的冯原遗址出土,长24㎝。 图⑤越南富寿省的冯原遗址出土,残。除了沿着红河,古蜀人还曾进入珠江的上游地区,并沿着珠江到达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东莞、香港,以及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最远到达福建漳浦。我们可以看到从香港出土的牙璋,还有从越南出土的牙璋,它们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是完全相同的制式。在越南北部,除了牙璋,还曾出土过小型的玉璧和玉玦 ,所以牙璋,是中国古代玉器在整个东亚分布最为广泛的遗物之一。而就礼器而言,牙璋是分布最广,同时也是最具神奇魅力的,它是一把打开夏代文明宝库的钥匙。